我校两位学者文章入选“光明日报理论版2022年热门文章”

稿件来源:中大人文社科 发布人:杨红彬 发布日期:2023-03-13

“光明日报理论版2022年热门文章”于近日发布,我校中国语言文学系黄天骥教授所作文章《江流天地外 山色有无中——浅谈传统诗词对祖国大山大河的描写》、历史学系周立红教授所作文章《17世纪法国如何应对极端气候事件》入选。我们将两篇兼具理论前沿性与学术探索性的文章分享于此,诚邀各位共赏好文。


 

江流天地外 山色有无中

——浅谈传统诗词对祖国大山大河的描写

 

作者:黄天骥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全明戏曲》编纂及明代戏曲文献研究”首席专家、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

 

概要:

在我国九百六十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到处都有好山好水。“小桥流水人家”的幽雅,“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野趣,“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的壮阔……祖国的河山让人心生热爱,故乡的风物总能勾起游子的乡愁。

 

自古以来,人们就喜欢到大山大河去观光游览,或迎风而舒啸,或登临以赋诗。古往今来的骚人墨客创作了许多描写大山大河的诗词名句,文章就传统诗坛一些诗人描绘祖国大山大河的作品,从如何把握景物的特色,如何体现情景交融、形神兼备,审美客体与审美主体的统一,以及如何运用虚实结合的创作方法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来源:

https://mp.weixin.qq.com/s/QVrngbk1z2NQbJgte_g25w

 


 

17世纪法国如何应对极端气候事件

 

作者:周立红

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概要:

1303年至1860年是气象史上的小冰期,气候变化的总体趋势是冬季寒冷,夏季清凉。法国在这一时期极端气候事件频发,文章介绍了这一时期的法国是如何应对极端气候事件的。

 

前期,教会和信众以宗教祈祷的方式应对气候灾害,政府官员对极端气候造成的粮食短缺更为敏感,采取了一些措施来补救,但尚未形成世俗的、直接的、系统的应对气候灾害的办法,这也是在饥荒中人口大量死亡的原因。不过,这只是一个过渡时期,尤其是自17世纪中叶以后,出现了应对气候灾害的现代观念和措施的萌芽。一是在少数精英群体中产生了认识气候问题的现代观念。二是官方应对气候灾害的措施逐渐向世俗、科学的方向转变。随着19世纪中期以来气候灾害应对科学性的增强,国家切实承担起了保护民众的责任,这也印证了法国气候史学者加尼耶的说法,即现代气象学与保护主义国家是相伴而生的。

 

来源:

https://mp.weixin.qq.com/s/T_78JGp5ti8v_Uzo52Q12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