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省级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工作站在南沙落地!

稿件来源:中大人文社科 发布人:杨红彬 发布日期:2023-07-03

近日,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中山大学医学哲学与人文实践协同创新重点实验室工作站正式落地,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南沙院区举行了挂牌仪式。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中山大学医学哲学与人文实践协同创新重点实验室工作站
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南沙院区挂牌

 

医学哲学与人文实践协同创新重点实验室依托中山大学哲学系建设。实验室以“医学哲学”这一跨学科前沿领域为切入点,对新兴技术的生物医学伦理哲学、医患沟通哲学与人文实践等问题作调查研究,为人文基础学科支撑“新医科”的建设实践提供新路径,为“新文科”背景下扎根当代中国实际、响应时代需求的人文社科研究提供新思路。

 

挂牌仪式上,学校人文学科领域的众多学术大家齐聚南沙这座现代化医院,举行了一场“医学与人文在南沙相遇”的学术研讨会。这是继4月份“医学与人文在南沙院区相遇”以来,学校人文学科领域学者第2次走进南沙院区,共同为医学人文未来的发展把脉献策。

 

研讨会现场

 

中山大学副校长、历史学系谢湜教授,历史学系刘志伟教授,中国语言文学系陈伟武教授,哲学系陈少明教授、吴重庆教授、潘大为副教授、王丽霞书记、王莉婧副书记,外国语学院法语系徐翌茹副教授,人文社会科学处副处长陈诗诗、何琬冰等参加了本次活动。

 

附属第一医院党委书记骆腾在开场致辞中谈到,“人文学科、医学学科是中山大学的两颗璀璨明珠。”她表示,学校文科历史悠久、底蕴深厚,中大的医科则跨越了两个多世纪。人文医人心、医学医人身,人文和医学不乏相通之处,百年中山医发展至今,离不开文化的浸润、人文的滋养和历史的沉淀,始终如一。

 

中山医学院院长、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匡铭教授,南沙院区执行院长周灿权教授、附一南沙院区领导班子成员以及来自院区内众科室的专家代表20余人,围绕医学人文的交叉落地、指导临床实践等作了发言。

 

匡铭教授在会上谈到,文科、医科强强联合设立实验室工作站,共同搭建了一个良好的交流合作平台,将医院作为验证人文学科理论体系的基地,有利于将中山大学特色人文融入到医学教育全流程中,完善中山大学医学人才自主培养体系,也有利于深化医学终身教育,“文武兼修”,探索引领医学发展新方案。

 

受人文社会科学处处长、哲学系主任张伟教授委托,陈诗诗副处长在研讨会上代表人文社会科学处致辞。她表示,医学与人文融合,在为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高层次人文社科人才提供了新思路的同时,也为培养具备人文综合素养和创新思维的卓越医师提供了切实有效的支持。

 

会上,作为哲学系与附属第一医院联合推进的医学哲学重点项目主要负责人,潘大为副教授就《基于医学哲学跨学科协同创新的医患沟通“1+1”小组模式研究》项目及试点情况作了详细介绍。附属第一医院基础外科学院谭进富副教授,从具体的临床实践出发,分享了基础外科学院“如何做好年轻外科医生临床能力和人文精神的培养”。

 

谢湜副校长在总结讲话中表示,“医学人文是一台显微镜”,可以探索人所衍生的各种问题。医院是一个广义、真实的空间,每个个体都是参与者、观察者和实践者,医学人文具有直接现实性、特殊性,背后包罗万象,能为其他学科领域带来革命性的新思考。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科学等的发展,新时代医学人文的内涵愈发深刻。中山大学在人文学科和医学领域均有着深厚的积淀,学校一定积极鼓励和支持医学科学和人文学科的融合发展。

 

据了解,2022年4月,由广东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财政厅和省社科联五家单位联合发文,共建16家首批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我校共获批3家。学校依托地处大湾区改革开放前沿的区位优势,牢牢把握实验室建设契机,聚焦国家重大决策部署和广东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通过文科实验室建设积极整合学校文理医工的优势资源,开展前瞻性的学术理论与应用对策研究,力争打造若干特色鲜明的高水平交叉科研团队。

 

中山大学人文学科门类覆盖广,拥有深厚的学科积淀、绵长的学脉传承、丰硕的研究成果和强劲的创新能力。学校鼓励以跨学科视野、跨文化视角着力新文科研究,突出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这对进一步推动学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意义重大。大力推进文科实验室建设,是学校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建设新的着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