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汉字与文明大讲堂”第二讲成功举办
近日,粤港澳大湾区“汉字与文明大讲堂”第二讲在中山大学第三教学楼213室成功举办。本次活动由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以下简称“中文系”)、人文高等研究院、古文字研究所、“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协同攻关创新平台联合主办。中国文字学会副会长、清华大学中文系、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李守奎教授受邀作“全面认识源远流长的汉字”的讲座。中山大学人文学部副主任、中文系陈伟武教授主持讲座,中山大学古文字研究所所长、中文系副主任范常喜教授,中山大学博雅学院蔡一峰副教授等师生参加了活动。
李守奎教授在讲座上谈到,观察研究汉字有不同的角度、目的和方法,追寻汉字的源头可解读汉字中蕴含的文化。汉字作为一个系统,最早可以追溯到商代甲骨文,而形成成熟的文字系统需要漫长的时间,是以汉字应有更古老的源头。一些文字的构形反映了远古文化,是文化中的“活化石”,对了解汉字构形规律和揭示汉字起源有重要作用。通过溯源,我们可以探寻文字产生的源头、阐释文字构形的编码和理据、解读汉字中蕴含的古代文化。
随后,李守奎教授介绍了汉字发展规律包括文字形体的去理据和记号化、增加理据与字形分化、文字系统的内部调整等。据此可纠正汉字流传过程中产生的错讹,解释汉字发展中的疑难个案,部分由文字转写与存古产生的问题对文献断代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此外,李守奎教授还分析了汉字所具备的记录语言功能、文化功能和社会功能等,揭示了全面认识汉字所需把握的诸多层次。
在讲座交流环节,同学们围绕简化字、汉字阐释、古文字与AI技术等问题进行了提问,李守奎教授一一解答了同学们的问题,现场气氛热烈。
粤港澳大湾区“汉字与文明大讲堂”由中山大学倡议举办,是“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普及推广类重点项目。“大讲堂”的举办旨在引导公众了解古文字文化知识,以汉字为纽带,弘扬中华文明,同时增强港澳同胞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建设注入新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