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清末民国汉语五大方言比较研究及数据库建设”开题研讨会暨第三届语言演变研究论坛在中山大学顺利举行
7月16日,由我系林华勇教授担任首席专家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清末民国汉语五大方言比较研究及数据库建设”开题研讨会暨第三届语言演变研究论坛在我校中文堂顺利举行。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清末民国汉语五大方言比较研究及数据库建设”开题研讨会
重大项目开题研讨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江蓝生、暨南大学邵敬敏、中山大学唐钰明、首都师范大学洪波、湖南师范大学唐贤清、复旦大学陶寰、华南师范大学张玉金等七位专家担任评议委员。中山大学施其生、清华大学/香港浸会大学张美兰、首都师范大学史金生、暨南大学曾昭聪、广东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卞晓琰等作为特邀嘉宾应邀出席了本次开题研讨。开题研讨会由浙江大学庄初升教授主持。

庄初升教授隆重介绍了专家组成员及与会嘉宾。我校人文社会科学处何琬冰副处长致辞,对各位专家学者的支持表示感谢,并充分肯定了我系在国家级重大项目申报方面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本课题的研究价值。随后,我系主任助理罗成副教授表达了对各位专家的诚挚欢迎,并向各位专家简要介绍了中文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的情况。
开题报告环节,重大项目首席专家林华勇教授代表项目组,从研究目标、背景、思路、预计取得的突破点、研究困难等几个方面介绍了项目的基本情况,表示该课题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对音韵、词汇、语法、用字等方面进行纵向、横向以及纵横结合的多维度比较研究,较全面、系统地展示清末民国汉语五大方言(粤、闽、客、吴及官话)的面貌,揭示这一时期汉语五大方言的发展脉络,同时对语言演变、接触、类型学等相关理论问题进行探讨,为普通语言学理论做出贡献。
评议专家在听取课题组汇报后,对该重大课题组提出了详细的意见与建议。专家组一致认可该课题顶层设计的逻辑性、架构安排的合理性、团队结构的科学性及总体方案的可行性,指出本课题对近现代汉语发展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并提醒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注意点面结合,抓大放小,合理统筹,突出重点。
第三届语言演变研究论坛
开题汇报结束后,紧接着开始语言演变的研讨。本届论坛共宣读了35篇论文。作者分别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大学、浙江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河南师范大学、西南大学、贵州师范学院、曲靖师范学院、厦门大学、闽南师范大学、暨南大学、广州大学、广东工业大学、星海音乐学院、汕头大学、澳门大学、香港教育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或研究单位。江蓝生、陶寰、张美兰、史金生、梁银峰、郑伟、史文磊、匡鹏飞、禤健聪等九位专家分别做了主题报告。
论坛围绕语言演变、历史文献与方言史研究等主题进行深入交流。学者们的报告覆盖了粤、客、闽、吴、官话等方言,既结合早期文献材料,又关照当代语言事实,同时兼顾事实与理论,提出了许多值得关注的音韵、词汇、语法、用字等方面的演变问题。
闭幕式由暨南大学赵春利教授主持,浙江大学史文磊教授作会议总结。自由发言环节,江蓝生、邵敬敏、施其生三位专家对本届论坛的报告质量、讨论氛围表示赞许,并勉励各位学者保持研究热情与学术初心,在语言研究的道路上继续努力、加强交流、行稳致远。最后,林华勇教授致答谢辞,向专家组对项目提出的精准意见表示感谢,并从“研究要精深”“准备吃苦”和“精诚团结”三个方面表达了项目组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