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视野下的公共服务动机研究”线上学术研讨会顺利举办
2023年7月22日,由香港城市大学公共及国际事务学系、中山大学中国公共管理研究中心、香港城市大学公共管理与政策实验室(LaMP)共同主办的“比较视野下的公共服务动机研究”线上学术研讨会顺利举行。
此次研讨会由香港城市大学文博助理教授、中山大学王秋石教授联合发起,北京大学学士曲翔瑞与香港城市大学研究助理迪里亚尔担任会议协调人。来自香港城市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山东大学、南洋理工大学、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亚洲大学、清华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党校、南京工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山东师范大学、重庆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共计三十余名海内外学者应邀参与,分享各自研究。参会学者一致认为,将围绕公共服务动机主题而衍生的各个理论进行比较情境下的探索,是推进当前中国公共管理理论发展和公共行政水平提升的重要突破口之一。
此次会议获得了《China Public Administrative Review(CPAR)》以及《公共行政评论(JPA)》期刊的支持,亦得到了由文博教授所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旗下的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编号:72004189)的经费保障;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01 开幕式
此次研讨会的开幕式由香港城市大学公共及国际事务学系的文博助理教授主持,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公共管理学系的王秋石教授进行致辞。
文博老师首先对参会的老师、同学们表示了热烈的欢迎,并衷心感谢了各方对于此次在线研讨会的支持。他简要的介绍了公共服务动机理论的发展历程以及个人在从事这一领域研究过程中所遇到的挑战及产生的一些思考。文博教授认为,公共服务动机理论的进一步丰富及完善对于各国公共行政管理水平的提升均有着重要意义,尤其是当前中国建设新型政府、更好的服务人民的重要前提。王秋石教授则表示,基于公共服务动机理论的研究无疑是当下的主流热门稿源。由中山大学所牵头主办的《公共行政评论》、CPAR等期刊非常欢迎相关学者的投稿,希望能够与学界同仁一道,继续探索、推进该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本次会议设中文与英文分会场,中文分会场下设3个讨论组, 而英文分会场下设2个讨论组。
02 英文分会场
此次英文分会场的两个讨论组,主题分别为Methodological Diversity Manifested in PSM Studies(公共服务动机研究中所呈现的方法论之多样性)以及PSM 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s (公共服务动机的前因与后果)。英文会场每位学者的展示时间为20分钟,随后设5分钟答疑环节。
2.1Methodological Diversity Manifested in PSM Studies(公共服务动机研究中所呈现的方法论之多样性)
本讨论组共有三篇论文得以展示,围绕公共服务动机研究的新型方法论展开介绍。来自香港城市大学的博士生Binzizi Dong介绍了其与Richard M. Walker教授合作的文章。他们通过因子实验的设计,论证了公共服务动机在当前公共行政智能化的背景下,对于公职人员工作态度的正向影响。来自中国矿业大学的博士生Mengxiao Ding则运用荟萃分析方法,评析了领导者个人风格与公共服务动机间的微妙关系。他们发现,在日常行政工作过程中,领导者对于下属官员的管理方式与后者的公共服务动机之间存在着正向关系;此外,领导者们迥异的领导风格,既可能是基层官僚公共服务动机提升的结果,也有可能是其改变的始点。
2.2 PSM 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s (公共服务动机的前因与后果)
本讨论组共有三篇文章得以展示,围绕影响公共服务动机的因素以及公共服务动机带来的各类影响展开讨论。来自南洋理工大学的三位学者分享了所在团队有关乐于对上级官员阿谀奉承的员工是否具有更强的公共服务动机的最新研究成果。来自亚洲大学的助理教授Byung-ho Lee和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博士生Mingean Park分享了有关公共与私营组织的背景下,公共服务动机与工作满意度及组织忠诚度之间所呈现的不同规律。该文基于2014年韩国机构改革的公开数据,集中探讨了公共服务伦理、价值观、和公共服务动机理念在不同组织情形下所存在的理解及实操性差异。相关实证类分析结果,填补了目前公共机构与私营企业的员工在公共服务动机水平上所存差异的空白。这些成果对组织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具有启示意义,即应通过设计差异化的激励机制以提升社会各持份者的工作满意度,确保各类组织的高效及有序运作。而来自清华大学,胡悦教授团队的展示则更是令人耳目一新。陈子怡与孙宇飞两位博士候选人,通过扎实的实验设计,横向比较了促使个体参与公共服务的各类助推型动力之功效,从而深化了学界就行为塑造及改变机理的认知。
03 中文分会场
3.1公共服务动机的情景化测量及其效度
在第一个中文讨论组,与会嘉宾热烈讨论了有关公共服务动机的测量与实际影响等问题。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王思琦辨析了为人民服务和公共服务这两个相似概念的不同之处,并探讨了如何对为人民服务这一动机进行科学化测量。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讲师张洪铭则介绍了由他所开发的大学生公共服务动机量表。这一量表基于对在校大学生的深度访谈,并辅以问卷调查与因子分析处理的结果所最终生成。该量表发现:中国大学生在公共服务动机上,存在着“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理性动机。与会嘉宾一致认为,这一发现和他们在与大学生,尤其是学工接触时的个人感受高度契合。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政府治理研究中心讲师陈鼎祥则指出,公共服务动机的“阴暗面”常常被忽略。他的实证研究则发现,作为一种可被耗尽的“能量”或“资源”,公共服务动机与工作满意度、组织承诺、工作投入等关键变量存在倒U形关系。中央党校政治和法律教研部副教授李锋的研究则发现,男性、非领导职务、认为老百姓经常批评政府工作、自陈公共服务动机较高的受访者都更可能夸大自身在“贡献社会比取得个人成就更重要”和 “公务员向公众负责优先于向上级效忠”等维度上的偏好,需通过列举实验的方式就此类个体的公共服务动机水准进行精确的把握。
3.2公共服务动机的激发及激励机制
在第二个中文讨论组,参会学者围绕激发个体公共服务动机的机制展开了讨论。来自南京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王宏婕利用公共服务动机过程理论,将影响个体公共服务动机的关键性因素分成如下方面:社会历史背景、动机环境、个人特征和行为。据此研究框架,她以两个具有代表性的智慧社区为案例进行比较分析,识别智慧科技的使用背景下,影响个体公共服务动机走势的主要因素。随后,来自华东师范大学的研究生尚涵叙述、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博士生杜歆雨、以及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的胡思瑜基于我国政府对于来华留学生的资金支持等数据,从政策分期中提取相关政策因素,采用文献计量分析法,以窥视来华留学生数量以及质量之间的关系。随后,来自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刘华兴教授团队的硕士研究生张鹏分享了基于山东省基层公务员的实证研究,以基层官员促进性建言以及抑制性建言两种进谏方式为轴,得出公共服务动机正向预测基层公务员的建言行为,以及个体的风险偏好调节了基层公务员的公共服务动机与促进性建言间正向关系的结论。最后,来自山东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王赛男分析了压力源与社会资本与基层官员创新行为之间的关系,得出挑战性压力源可促使社会资本的整合、提升个体公共服务动机,从而最终转化为创新行为。换言之,压力是创新的重要前置性因素。
3.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情境下公共服务动机与官僚行为
在此次会议的最后一个讨论组上,相关讲演者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语境,对中国公共服务动机研究应以何种角度切入及推进,提供了典范。例如,来自厦门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的博士生张爽以新冠疫情期间,于上海参与全民核酸检测的女性公共服务人员为研究对象,探讨在面对激增的工作风险和家庭负担的双重压力时,这一群体中个体的情绪变化及风险感知力强弱如何影响其公共服务动机的水平。随后,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张书维教授团队里的博士研究生张晓会及秦枭童分享了姊妹篇文章。这一系列的文章致力于以共情-利他动机理论为出发点,构建社会善念如何塑造个体公共服务动机,进而展现组织公民行为的全过程框架。
04 闭幕式
在闭幕式环节,文博助理教授和王秋石教授分别对此次会议进行了总结,并对会务组表示感谢。王教授高度肯定了会议的筹办工作,认定其流程紧凑、内容丰富、风格上“小而精”般的独树一帜、令人回味无穷。对于已经完成的实验研究,他十分期待相关文稿投至会议的协办期刊,并能通过匿名审稿,最终刊出。文教授则由衷感谢参会者就会议的延期举办所展现出的包容;他亦对来自香港城市大学的刘宁、刘冬舒教授,以及来自中山大学的杨丽天晴、齐云蕾教授参与此会,并担任各分会场的主持人,表示感激。
通过近八个小时、马拉松式的专题研讨,我们有信心认定:无论是在理论还是技术层面,中国情境下的公共服务动机研究均呈现出了非常高的水平。值得一提的是,在最后的自由讨论环节,与会学者认为:可研究的新议题还有许多。譬如:危机时期所带来的整体不确定性及公共服务的精细化管理间所存在的矛盾性、技术飞速演变所带来的一系列影响和风险、以及公共机构及公职人员属性上的变化,等等。公共服务动机如何将这些中观甚至是宏观层面上的变化纳入自身研究的议程及设计中,亟待深思。文教授总结道:随着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进步,公共行政领域也在不断发展。因此,我们有必要拓宽公共服务动机研究的边界和范式,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确保相应成果能有效服务于国家长期有效治理的战略性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