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史视野下的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学术研讨会顺利召开

稿件来源:中大历史学系 发布人:杨红彬

2023年9月15日至17日,“比较史视野下的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学术研讨会在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永芳堂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山大学历史学系、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经济史研究室共同主办,中山大学历史学系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近代中国研究中心承办。来自30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100余位专家学者齐聚中大,进行了深入的学术交流。


 

本次会议于9月16日上午开幕。开幕式由中山大学历史学系党委书记柯伟明教授主持。中山大学党委书记陈春声教授、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所长马敏教授、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朱荫贵教授作开幕致辞。

 

陈春声教授从思想与理论建构的气魄、跨越学科的胸襟与同理心、超越传统空间的视野和格局三方面讲述滨下武志教授在经济史研究中的学术贡献。陈春声教授指出,学术创新正是要像滨下武志教授一样,从思想理论上打破旧有思维的禁锢。

 

 

马敏教授从商会史研究与苏州商会档案的整理出发,回顾了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与滨下武志教授的渊源,赞扬滨下武志教授在学术研究上的辛勤耕耘,号召青年学者发扬滨下武志教授在学术研究上的“劳模”精神。

 

 

朱荫贵教授分享自己与滨下武志教授的相处细节,阐述滨下武志教授在亚洲经济史研究中的贡献。他认为,滨下武志教授以超越国家界限的视野和脱离“冲击—反应”理论的思考模式,为各研究领域注入新的思想与活力。

 

 

开幕式后,中山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滨下武志教授作《亚洲社会经济史研究50年》的主题演讲。滨下武志教授从时间和主题两方面出发,阐述50年来的亚洲社会经济史研究主题的变迁,以及海关史、侨批研究、港口与商人研究等领域的研究概况、史料状况、研究方法和发展前景。滨下武志教授认为,相关资料的发掘和系统整理,使得海关史研究的空间不断得到挖掘;研究视角与方法的转换,为侨批研究范围的延申提供了可能;注重网络在区域各主体间的联系,加强了港口与商人研究中的全球特性。

 


01

本次会议共设三场主题报告及一场圆桌会议。第一场主题报告由中山大学历史学系刘志伟教授主持。香港中文大学历史学系科大卫教授重点阐述滨下武志教授对海洋、海关和中国现代化研究空间、视野和范围的推动,认为西方冲击没有毁灭海洋亚洲及朝贡制度,朝贡和条约存在交融。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所长马敏教授指出,滨下武志教授在亚洲视野下的网络分析法对商会史、博览会史、亚洲传教史以及“南洋学”等研究领域有很大启发。中山大学历史学系邱捷教授以《杜凤治日记》为中心,指出日记史料对我们认识保甲制度在地方的实践运作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虞和平研究员以时间为线索,对中国现代化研究与比较研究之间的关系作了说明,详细阐释了比较研究的要旨和原则,并指出比较研究应注意的问题与要点。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朱荫贵教授深入阐述近代中国工业化发展脉络的特点,即由引进到进口替代,进而在继承传统商业精神及资金方式的基础上不断开拓创新。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郑振满教授从东南亚的华人网络出发,对当地港口开埠、商号、堂号、会馆、碑刻、庙宇及家族管理的内容作了详细说明。

02

第二场主题报告由中山大学历史学系学术委员会主任吴义雄教授主持。武汉大学历史学院陈锋教授陈述了晚清财政逐步走向近代的内外互动理路和范式转换。在财政危机的背景下,晚清财政逐步与国际发生接轨,并由此推动中国财政收支模式、财政收支技术等方面的转变。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蔡志祥教授围绕滨下武志教授提出的“朝贡贸易”“漂流贸易”两个主题,提示可进一步思考跨国贸易的在地性、流动性,及慈善、宗教和贸易的关系等问题。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主任黄国信教授在报告中指出,清朝盐课追求收数最大化,在征收效率上远高于普通商税,但盐课在贸易环节的性质是特许经营费而非税收。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何平教授从中国与西方货币的分野出发,剖析中国白银核心型货币体系在转型为金本位制度时遭遇的困境,指出近代中国的本位困局,并非单纯的技术问题,而是与主权丧失密切相关。暨南大学历史系主任刘正刚教授探讨明朝广东成造军器的问题,认为该问题呈现了明代卫所、州县二元管理体制下赋役运作的实态,以及两者在财政、军事上的互动关系。

03

第三场报告由中山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特邀访问教授陈谦平主持。南开大学经济学院经济研究所王玉茹教授从经济学的视角梳理了比较经济史研究的兴起、发展脉络及理论方法,并就自己所做的比较经济史研究概况进行了说明。苏州城市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高士华教授对比费正清与滨下武志两位学者对世界秩序的解读,并提出现下中国学者仍需就研究中的世界秩序构建问题作进一步努力。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李德英教授考察晚清以降四川新繁县棕丝制品市场圈的运作过程,及不同时期被卷入世界贸易的棕编农民的生活变迁,从手工生产者的角度回应世界贸易体系理论。安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马陵合教授以英、美、日三国为中心,分析比较近代中国铁路发展过程中,列强在华投资与技术转移之间特殊的联动关系。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李玉教授提出要注重晚清督抚在中国早期近代化进程中的作用,并阐述了晚清督抚在新技术推广、企业创办及企业机制构建等方面所扮演的角色及呈现的特点。


 

在圆桌会议环节,科大卫、虞和平、邱捷、朱荫贵、马敏等专家学者围绕滨下武志教授的学术贡献、与滨下武志教授的学术交往等内容展开热烈讨论。

圆桌会议现场

 

本次会议共设六场分组讨论。17日上午,各组学者围绕财政金融、中外经济关系、行业与企业发展等议题作了深入的交流。

各分组讨论现场

 

会议闭幕式由中山大学历史学系主任安东强教授主持。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魏文享教授、中国社会科学近代史研究所经济史研究室主任侯中军研究员、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历史系主任水海刚教授、中山大学历史学系党委书记柯伟明教授分别作总结发言。

魏文享教授鼓励青年学者要有勇于创新的意识和勇气,不断将中国经济史研究推向新高度、深层次。侯中军研究员提出,经济史研究应在方法上努力打破学科界限和领域壁垒,不断实现创新。水海刚教授认为经济史研究仍需不断深化资料搜集整理与问题思考,以取得更大的突破与创新。柯伟明教授对与会专家学者的支持表示衷心感谢,希望进一步加强与兄弟单位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的发展。至此,“比较史视野下的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学术研讨会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