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主办“博物馆、文化遗产与现代社会”青年学术工作坊
2023年9月23日,由我院主办的“博物馆、文化遗产与现代社会”青年学术工作坊在马丁堂二楼讲学厅召开。来自中山大学、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清华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南开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农业大学与南越王博物院、金沙遗址博物馆、良渚博物院、云南民族博物馆、秦始皇帝陵博物馆、南京城墙博物馆、中国党史展览馆等相关学术专业机构的青年学者受邀参加此次工作坊。
我院党委陈险峰书记代表首先学院对与会学者表示欢迎。广东省博物馆馆长肖海明、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张强禄、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馆长黄海妍等专家为工作坊致辞并进行学术总结。广东省博物馆馆长肖海明在致辞中指出,博物馆在新时代需要积极切入时代发展进程,用博物馆的智慧为社会发展提供新思路,用博物馆的方式为文明交流互鉴开创新渠道。我院郑君雷副院长表示,以博物馆学的发展、前景和社会服务现状而言,与发展已相对成熟的考古学相比,博物馆学方兴未艾,但极具潜力,大有可为;且从学院“考古学及博物馆学”的学科设置角度,也希望能借助工作坊机会促进本学科发展。

本次青年学术工作坊以“放眼世界,立足本土”、“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为出发点,旨在寻找博物馆、文化遗产与现代社会的动态关联,为在数字科技和众多全球性问题冲击下的博物馆与文化遗产专业领域寻求可持续发展的新出路建言献策。工作坊下分七个子议题:科技、革新、活化、“物”、人、实践、教育,以主题发言结合三人对谈的形式开展。我院周繁文副教授、潘攀老师主持了工作坊与相关学术讨论。

科技:数字化技术对博物馆带来全方位冲击
金沙遗址博物馆郑漫丽以“金沙太阳节”彩灯艺术展为例,呈现以光影秀作为考古遗产叙事手段的“遗址制造”过程。南越王博物院李灶新通过南越国宫署遗址数字化项目个案,分享了对考古遗址博物馆数字化展示的相关思考和经验总结:以发掘和研究为基础,以科技提升可读性。良渚博物院夏勇分享了良渚现有的数据库建设与三维建模工作,提出构建可供博物馆自身与社会公众共同使用的超大型可视化数据库的发展远景。
革新:博物馆的思想与实践革新走进城市、乡村及全社会
暨南大学熊增珑介绍了“博物馆之城”概念,指出我国博物馆之城建设存在质量参差不齐、缺乏系统定位等问题,并提出了相应改进建议。云南民族博物馆杜韵红分享了“生态博物馆理念嵌入民族村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项目案例,介绍了云南章朗生态博物馆的建馆理念、初衷、运行情况及困境,以此探讨乡村博物馆建设、当地村民参与和文化认同感构建之间的关系。北京大学王思渝分享了对“新博物馆学”理念的整体看法,指出尽管新博物馆学尚未形成统一的学术声音,但体现出博物馆权威性的消解、对社会议题的关照等共性。
活化:让文化遗产重获“新生”
秦始皇帝陵博物馆付建提出在展示不可移动大型遗址时面临的困境与争议,例如对但遗址建筑整体结构的认知困难和展示对遗址造成的潜在威胁,认为考古发掘与研究是展示的基础,考古人员有必要在发掘过程中就具备遗址展示意识。南越王博物院史明立认为对遗址情境、遗址要素、遗址可持续发展情况的完整展示是考古遗址博物馆的显著特点,数字多媒体技术和统一的遗址展示规划是其中关键。南京城墙博物馆金连玉指出,城墙类特殊文化遗产展示要突破“城墙就是一道墙”的传统认知,借助多样阐释手段“聚焦遗产本体”,实现遗产本体与所属博物馆的有机联动。
“物”:“物”实与“物”虚
四川大学李林基于丰富的观众调查研究成果,探讨了博物馆“物”的阐释方式和视角与观众认知方式和兴趣之间的不对等,因此为解决展览语境与信息转化的矛盾,应构建一种开放式的阐释体系,通过展览引起观众的思考和好奇。南开大学吴若明将近年来的敦煌展览分为三类:敦煌莫高窟原境(Context)实物展览、敦煌以外地区数字虚拟场景(Virtual Space)、虚拟场景下的可移动文物展,提出敦煌艺术不应仅停留于“再现”,而要与展出地相结合,让其变得有新意、有趣味、不可替代。四川大学李倩倩指出数字技术可以通过创建“虚证”将遗产“物证化”,成为“物”走向公众的一个桥梁,对虚证的应用即是一种过程化的推演,要寻求实证和虚证间的平衡。
人:以人为本
陕西师范大学卜琳从三个与生态相关的博物馆案例引入,指出人、物、社会、博物馆遗产地在过去、现在、未来三个时间维度上不断流动,因此遗产保护是全人类的义务,保护成果也要服务于民。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曹蕊以馆内的体验、参与类互动展示手段为例,关注人机互动与人人互动。中山大学李伯璋指出,博物馆观众在博物馆的参观认知过程其实是信息内化成知识的过程,观众之间的个体差异要求在展陈构建中融入认知引导。
实践与教育
北京大学丁雨提出考古文博教育应该更重视展览形式设计的培养并重审展览目标。深圳博物馆刘绎一分享了石窟寺主题展览的呈现方式,对比了洛阳龙门石窟魏唐造像艺术展与敦煌石窟与河西走廊丝路艺术展,总结出博物馆展览受预算、内容、多层次观众需求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中山大学冯凯琳提出考古发掘过程嵌入当地形成在地社群,因此在考古知识生产过程中,各主体(考古工作者、民工、当地社会等)应相互配合、各司其职,共同完成知识生产过程。华南农业大学朱嫦巧分享了“博物馆观众调查课程”的教学经验,与专业博物馆合作,在教学中结合学生能力、调研实施难度、博物馆方需求等因素不断优化课程教学设计并提高可操作性。清华大学陈豪介绍了人文通识教育课程“写作与沟通·文化遗产”与清华艺术博物馆的合作教学方式,分享了在具体教学设计时如何融合课程目标与高校博物馆资源、引导学生利用博物馆资源完成策展实践的相关思考。
最后,我院人类学系系主任段颖教授对工作坊进行了总结。结合中大学科设置特色,从人类学视角简述了博物馆及博物馆学的重要性,希望此种有“严肃话题、轻松氛围”的学术工作坊活动可以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中大校园。